本篇文章1871字,读完约5分钟
明明没有开始工作,却在税务app上查询工资记录! 最近,很多大学生发现自己莫名其妙“被入职”。 据国家税务总局介绍,近期,税务部门和公安、教育等部门依法查处假冒个人身份的新闻涉税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宁波、深圳等多家公司和部分地区高校学生。
根据记者的调查,大学生的新闻泄露多指向学校内部。 公司利用买的大学生报纸进行虚假申报,逃税。
许多大学生“入职”,公司逃税
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案件中,北京某设计咨询企业冒用高校25名大学生身份新闻进行虚假申报,人员价格45.26万元,逃税11.25万元。 宁波3家企业冒用779名大学生个人新闻,谎报个人收入1962万元,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392万元。
重庆大学的茶进入了一家企业。 “根据税务app的记录,从2019年7月开始在宁波众平人力资源有限企业工作,每月工资4975元,申报纳税额0元。 ”。 她说,她没有听说过这家企业,没有签订过入职合同,也没有没收过工资。
重庆大学城市科学技术学院此前发布公告,表示有学生反映个人新闻被非法公司挪用,用于虚假申报。
陕西省、河南省等许多大学也发生了这种情况。 原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大一到大四学生共有614人个人纳税记录异常,其中包括3人以上的公司22家,有挪用新闻、浪费工资的情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些学生查了工资记录但没有就业。
深圳市税务局第一检查一科副科长张晓丹表示,假冒大学生身份新闻增加人工价格是近年来出现的避税手段。 涉案公司“发放”学生工资报酬普遍低于5000元,低于个税起征点,无需为这部分虚增员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虚增了公司经营价格,减少了应缴纳的公司所得税。
张晓丹认为,公司之所以盯上大学生,是因为大学生还没有就业,很少关注纳税等情况。
大学生新闻在网上“多而不贵”
根据记者的调查,学生的身份新闻有泄露的风险,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购买大学生的身份新闻。
在北京的相关事件中,涉案企业的实际管理人员同学是某高校老师,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约定派遣该校大学生到企业实习,老师向企业提供学生姓名和身份的消息,但学生实际上没有参与实习。
在宁波的相关事件中,相关人员耿某的孩子在校期间参加了批量购买火车票、报名普通话考试等业务,掌握了许多学生的身份新闻。 耿某发现孩子的电脑新闻后,将其复制到另一位相关人员叶某,叶某利用这些新闻对企业逃税。
北京一所高中的学生会成员告诉记者,学校收集新闻时,经常用excel的表格进行统计。 “大表直接发给学生群,可以看到以前填写的人的情况,容易得到。 ”。
学校文印店的工作人员报道说,学生印刷文件时,经常用u盘复制到店铺的电脑。 “他们有很多新闻,如文件是否被删除、身份证、护照扫描件等,很容易得到。”
一点相关公司表示,使用的学生身份新闻都是在网上购买的,“很多”“不贵”。
记者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搜索,发现卖方倒卖身份新闻。 记者联系了卖家,卖家说,身份证、手机号码、地址等基本新闻,一条几分甚至几分不同,大学生身份新闻的价格会高一些。 为了说明该数据可靠,他还发来了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户籍、大学、专家等10多名大学生的消息。
“被入职”可能影响个人诚信,需要加大打击力度
税务师表示,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的新闻被挪用后,到期后没有报销申请,可能会发生税收不足、无法打印纳税说明书等问题。 毕业后就业时,用人单位可能会对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和个人诚信产生误解。
张晓丹表示,在个人所得税app上线之前,很少发现这种“被入职”的情况。 目前,大学生可以在税务app上查询就业记录,申诉异常结果。
但是,据税务部门负责人介绍,解决这类投诉有些困难。 在审计过程中,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所以存在权限和地域壁垒。 例如,被害人地点在重庆,涉案公司地点在宁波,重庆税务部门需要联系宁波当地税务机关进行调查。
“各地税务部门应提高政务新闻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区际新闻共享,提高发现和筛查违法行为的能力。 ”。 张晓丹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学生新闻被挪用首先涉及个人新闻泄露,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但能否立案取决于是否符合公民侵犯个人新闻罪的立案条件。
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庭表示,打击这种违法现象需要惩罚失信公司,除了处以高额罚款外,还可以将其列入失信公司黑名单,必要时追究公司刑事责任,从而提高违法价格
税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信息表达,加大挪用个人身份新闻实施避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大学生身份新闻的保护和规范管理。
标题:财讯:大学生“被入职”频现:内鬼卖新闻 公司借此偷逃税
地址:http://www.7u0.cn/jjxw/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