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5字,读完约5分钟
“收到了诈骗邮件。 我该怎么办? 银行卡还安全吗? 你需要经销商吗? ”。 11月15日上午11点,费县农商银行马庄支行工作人员接到马庄镇张胜庄村村民张某的电话,及时安抚顾客情绪后,详细调查了事件经过。
原来,当天上午10点左右,小张收到侄子的一条邮件:叔叔,给你发个有趣的视频,点击链接打开看看吧。 小张随手打开链接,发现手机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 只是,不停地更新画面。 张先生前几天去银行工作时,听到员工针对其普及的通信网络诈骗的例子,他说:“不好,中毒! ”。 急忙切断电源重新接通电源,把现金卡里的钱全部转移到家人的卡里,删除了那个邮件。 “侄子怎么给我发病毒? ’小张觉得可疑,马上给侄子打了电话。 居然他侄子的手机里也收到了同样的邮件链接。 1
“该邮件的网络链接中潜伏着手机病毒。 只要重点链接一下,手机上就会自动安装病毒程序。 该程序从手机中窃取电话簿,并以所有者的名义继续向手机联系人发送这样的邮件。 病毒还可以窃取你的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等个人新闻,在后台通过互联网支付手段开通第三方快捷支付方式。 开通后,支付密码是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 罪犯事先监听了手机短信,所以不用银行密码就可以直接盗取银行卡。 ”。 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解释说。
小张听了之后,不由得害怕起来。 因为自己经营板材工厂,所以银行卡里总是存着数万元的流动资金。 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其结果真的难以想象。 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通知小张,病毒装在手机上,不易被删除,用手机刷的方法完全删除病毒,尽快在网站上重置银行卡和(智能手机)银行应用密码,以防后患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普遍发生,去年北京大学教授被《公检法》诈骗1760万人,准大学生徐玉玉被《教育局》诈骗9900元猝死,这类电信诈骗发展迅速,且愈演愈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新闻保护和支付安全,防止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长时间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要消除“电信网络诈骗”这一恶性肿瘤,需要政府、社会、金融机构等部门和公民个体的合作,中国是净土。
一是加快立法进度,保护个人新闻。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根源之一是个人新闻的泄露,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保护个人新闻的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个人新闻保护法,个人新闻保护的规定也散落在各个制度中,不成体系,不知道从年6月1日开始实施《网络安全法》对个人新闻保护有何帮助。 因此立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快立法进度,制定专门的个人新闻保护法,惩治公民泄露、转卖个人新闻等行为是有法律的。
二是完善的执法体系,打击诈骗犯罪决不手软。 我国电信诈骗频发、多次重复的根源之二是公安执法体系薄弱,打击电信诈骗的价格非常高。 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机构的合作关系,利用这些机构提供的数据降低破案价格,缩短破案时间,提高破案效率。 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要加大与海外警察的合作力度,共同打击跨国电信诈骗。 另外,公安机关还需要加强对在电信诈骗中起推波助澜作用的违法行为的管理。 严厉打击个人新闻转卖、改造软件制作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完整的执法体系无死角,执法严密,违法必究,决不手软。
三是加大推动力,加强信息表达合作。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根源之三是公安机关、金融机构及相关监管机构等相关人员各不相同,无法形成推动力,推动力不足。 公安机关应当配合当地金融机构完全利用电视、互联网和现场推广等媒体开展反电信诈骗推广,揭露电信诈骗犯罪的惯用伎俩,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 金融机构配合当地人民银行开展辖内推广活动,共同完善非法买卖银行卡新闻专项行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等业务安排,组织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制作传单、海报等推广资料,在市场、社区、学校、公司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现场推广 只有多方合作,加大推动力,才能营造不怕电信诈骗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增强风险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性。 我国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根源之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普遍不强,使罪犯有机可乘。 另一方面,广大民众要自觉受到推广诱惑,加强学习,培养安全良好的支付习性,快速识别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方法的能力,从而对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产生免疫。 另一方面,许多人要提高对比较有效的身份证件和银行账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不擅自将自己的银行账户和比较有效的身份证件借给任何第三方的自觉。 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财产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最终目的,当他们的风险意识增强,良好的支付习性逐渐养成后,任何形式的电信网络诈骗都将无计可施。
(主晓琳的口供)
标题:财讯:电信互联网诈骗,我们该怎么应对
地址:http://www.7u0.cn/jjxw/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