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5字,读完约5分钟
□记者李林鹄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起草了《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从年9月30日向社会公开意见,进一步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性,由中国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进行处置阶段,
根据《办法》,总损失吸收能力( tlac )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值或转换普通股等方法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 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处置实体必须按照《办法》的规定具有足够的吸收外部总损失的能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比较有效地处理“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二十国集团( g20 )领导人于年11月批准了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提出的“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正式制定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国际统一标准。
《办法》出台后,我国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要加强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加强积极债务能力,完善风险处置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稳健快速的发展能力。 ”。 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更完善的风险处置机制
年,fsb提出了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框架的三大支柱和32条措施建议,减少了经营失败的可能性,降低了经营失败带来的影响。
其中,年,fsb在全球体系的重要性银行总亏损吸收能力2019年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16%和巴塞尔ⅲ杠杆率分母的6%,2022年分别达到18%和6.75%,足以吸收损失,抵御风险的资本和合格债务工具。
年以来,fsb每年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银行在28-30家之间,相继并入了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年)、工商银行(年)、建设银行(年)、农业银行(年)。
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与国际监管机构的信息表达,参照国际标准,建立较为确定的监管制度,以比较有效地处理“大而不倒”的问题。 ”。 董希淼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
《办法》起草证明,此次《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早日制定计划,采取综合措施满足总的吸收损失能力要求。 从长远看,实施总亏损吸收能力管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机制,提高大型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强化市场约束,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有积极意义,开拓商业银行积极负债品种,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董希淼指出,《办法》适用的对象是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首要的是国际监管标准的对接与执行。 年11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关于全面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2019年11月央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系统重要性银行判断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我国自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规则和银行行业细则。
国有四大行达成的难度很小
据记者整理,《办法》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构成及监督检查、新闻披露等提出了确定要求。
其中,《办法》基本确定了总亏损吸收能力规则的大致内容,在我国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采用合格的资本和债务工具,通过减值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亏损。
在吸收外部总损失能力的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满足要求方面,《办法》要求吸收外部总损失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 必须比2028年1月1日多18%。 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并且,2022年1月1日前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应满足上述要求2022年1月1日以后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商业银行,应在被认定后的3年内满足上述要求。
另外,《办法》确定了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构成,以及可计入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合格标准。
资本工具必须满足的条件如下:剩余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实体直接发行和持有,以及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实体的子公司发行,第三方持有的核心一级资本,由金融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规定
资本以外的债务工具必须满足的合格标准如下。 无保证。 不适用破产抵销和净额等影响吸收损失能力的机制安排的剩余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永久(无到期日)工具失效前,投资者无权要求提前清偿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处置实体直接发行,持有的工具失效 发行银行回购后不能满足吸收外部总损失能力要求的,未经人民银行批准,发行银行不能回购工具。 发行银行及其受控制或重要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不得购买该工具,发行银行也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主体购买该工具提供融资。 包含减值或转换的条款,在发生触发时,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可以立即减值或转换为普通股。
天风证券银行领域首席分解师廖志明分析认为,到2025年,我国四大行很难达到要求。 目前,四大行整体资本充足率约为15%左右,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务、持续债务,包括tlac债务工具可以达到。 但是,他预测,到2025年,国内除四大行外,还可能进入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全球系统性重要的银行监管框架。
今年以来,银行的补充资本动作频繁出现。 数据显示,9月上市银行成功发行次级资本债务2400亿元。 其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9月二级资本债务发行总额超过600亿元,而且建设银行还有1600亿元在路上。
标题:财讯:中国版TLAC规则出炉
地址:http://www.7u0.cn/jjxw/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