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共同扩大高质量教育供给”。

截至目前,山东152所高校中,在省会圈学习的有90所,占总数的59.2%。 这90所学校中,本科大学34所,占全省本科大学的48.6%。

可以说省会圈聚集了山东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其中,省会济南拥有本科院校23所,占省会经济圈本科院校的68%。

作为全省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省会圈应该如何建设高校“微信朋友圈”,合力发挥特点,推动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10所“省部共建”高校

目前,山东省有“省部共建”高校13所,其中10所位于省会范围内。

这10所“省部共建”高校,搞好“领头羊”和“先头兵”,找准位置,争创特色学科,积极布局一些新兴交叉学科,引领一些人才培养质量高、科研服务能力强的学科群,

要夯实共建基础,积极履行共建承诺,不把共建从责任变为“荣誉”,防止共建“空心化”。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共建长效机制,鼓励高校和地方探索建立长时间、稳定的合作载体,吸引共建各方持续合作,丰富共建内涵,提高共建水平。 另一方面,必须完全建设动力机构。 也就是说,正在从过去单纯的外部驱动转变为自主合作、互利多赢的内外结合的驱动机制。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进入“省部共建”意味着更高的快速发展期望,即“是本省不可缺少的,在本地区名列前茅,在全国同类院校产生了重大影响”,要积极发挥示范领导作用,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要开拓自己的道路,提出思路和经验,同时锻炼内功,有较强的潜力,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中有地位,在山东高等教育优质快速发展中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共建高校,以建设高校“梦想团队”为己任,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山东“八大快速发展战术”、创新型省份建设,在改革攻坚、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中,负责任、跟风

淡化“交椅意识”,组成“真正联盟”

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地方高校建立大学联盟,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特点互补。”

我国知名高校联盟有c9、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等,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山东省会圈,年4月成立的山东高等学校高质量课程共享联盟以山东大学为联盟理事长单位,以圈内山东师大、山东财大、山东农大、山东中医学大、济南大学、聊城大学等16所高校为理事单位。 联盟聚焦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不均衡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通过推行线上结合的混合型教育模式,对教育理念和教育做法的大、深层次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年12月成立的山东省高校“长青联盟”包括山东师大、山东中医学大、齐鲁工大、山东交通学院等10所高校。 根据《长青联盟》章程,成员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创新、图书资源、平台设备、社会服务、国际教育和学生交流交换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合作。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联盟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建设和快速发展各类合作联盟,需要维护和长期工作。

必须强调平等性,淡化“交椅意识”。 在合作过程中,各联盟成员必须取长补短,不进行恶性竞争,通过资源整合,产生“1+1> 2”的集群聚集效应。

要提高实效性,就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要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构建保障联盟运行的支撑体系。 包括政策支持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竞争体系激励、监管保障体系、经费支持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等,大胆突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努力突破大学围墙,各方面开放学校。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校企、校址、校址“三融合”

教育是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重要拷贝,是其重要支撑。 根据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经验,高等教育一体化不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山东省会圈7市地缘相近,高校间合作基础牢固,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 进一步打破区域化分割壁垒,走高等教育协同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大势和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一体化有助于区域产业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逆转了区域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布局。 因此,必须积极建设人才环流机制,促进人才良性竞争。 在宏观层面上,高校要确定差异化的快速发展方向,激发内生动力,不要“挖墙脚”,而要“脱钩”,忽视“内培”。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打破了区域内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势,基于省会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布局,通过建立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人才联动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划人才的快速发展壁垒,实现了区域人才的充分流动。 主管部门要控制区域和高校的“人才市场”,制定规范的公共政策,通过合作或协作的方法促进人才多样性交流,避免区域间高层次人才的恶性竞争。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使用联合培养的方法,可以打破区域壁垒,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困境,通过单位交换、图书资源共享等方法,扩大高质量资源的辐射面。 并逐一发挥市场吸引作用,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快速发展为目标,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注重开办学校,加快校企融合、学校融合,融合产教深度培养新型人才模式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科技协同攻关模式,总结“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科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科教融合经验,改革科研考核机制,以科研实际贡献度为考核标准,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共同攻关的积极性。 营造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一线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双一流”建设做新工作。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强的话区域就强

放眼全国,更多的地方正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一个强省正在崛起,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和拉动。

济南是省会圈的核心城市,聚集了社团内85%的大学资源,有山东大学等49所大学,在校大学生70多万人,各类公司研发机构818家。

据悉,省会经济圈发展迅速在济南,济南对其他6个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 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完全中央地、省地共建体系,以“载体+系统”模式,提高省会在高等教育水平上的首位。

健全完整的学校合作机制,标记“科创济南”,构建职业平台,推进济南大学城(长清、章丘)建设,积累动能,实现“校、产、城”深度融合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积极落实“山大系”企业品牌服务济南优质快速发展事业方案,以“山大系”为省会宝贵资源,逐一发挥“校友系”、“校企系”、“齐鲁医学系”等资源特点,加强在山东大学和科学创业界的深入合作。

健全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帮助济南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建设总部基地和创新高地。 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科学创新园区,创新综合体,培育“第一医大系”等企业品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实地转化。

最后,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快速的发展空之间,吸引、留下各类人才,搞好。 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向济南“柔性流动”的就业机制,进一步提高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大学的贡献度。

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标题:财讯:这个“微信朋友圈”,对省会圈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地址:http://www.7u0.cn/jjxw/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