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半年,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顶住了新型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增长率先实现恢复。 展望下半年,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有望维持强劲的趋势,费用增长率也有望保持企业的稳定性。 预计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5%左右。
建议在国外疫情越来越严峻、国际形势多、纷繁复杂的背景下,继续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快速发展。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增长。 并应从长远着眼,加强制度建设,加快财政支出和税收减免、融资便利、直接融资支持和直接融资股市建设的发展力度,加快先进资本市场建设,增加直接融资比例,为科技创新提供较为有效的金融供给。
经济稳步复苏下半年的政策仍然需要发力
年上半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恢复、恢复、市场恢复秩序推进,宏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增长由负转为正,整体经济稳步回升态势明显。 供给端的恢复比起诉端稍快。 随着疫情的控制和经济活动的恢复,国内申诉地的恢复也将赶上供应地。 年上半年,中国gdp为456614亿元,以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1.6%。 年二季度,中国gdp为2501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3.2%,一季度减少6.8%,经济增速实现由负转为正,经济整体迅速复苏,加快结构改革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 中国经济从疫情中逐渐恢复企业稳定,第一是国内汽车销售等逐渐反弹。 5g、云计算等高科技领域继续拥有强大结构出口韧性强,始终没有失速。
展望年下半年,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可能继续回升,增加增速也有望带动企业稳定复苏。 预计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潜在产量的5%左右,并将继续向好。 第一,房地产投资累计是指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有望获得持续的力量。 第二,基础设施增长率将进一步上升2%至3%。 第三,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率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第四,出口增长可能有压力。
面对反复可能发生的疫情,为了保障经济增长率位于合理区间,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需要力量。 为了防范中长期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同时加快经济活动恢复正常水平的主力地位,将加快结构改革。
第一,就业得到改善,仍然需要大力稳定积分群体的就业。
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滞后。 年二季度,疫情影响减弱,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各项就业政策持续见效,就业形势逐渐改善,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6.0%、5.9%、5.7%,逐步下降。 受前期疫情影响退出的劳动力陆续回来,大部分都重新找了工作,6月城市劳动参与率比2月上升了10个百分点左右。 6月,城镇就业总量比2月增长19%以上,就业人数超过1月,在许多领域达到疫情爆发前水平。
虽然就业压力随着疫情控制和经济活动的恢复而逐渐好转,但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对部分群体的就业影响仍然很大。 目前,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部分领域的农民工身上。 因此,今年下半年有必要稳定经济增长,采取一系列措施,从结构上降低大学生等人群的就业压力。 包括加强对第三产业就业恢复的扶持工作,特别是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建议第三产业公司在公司所得税、增值税方面给予越来越多的阶段性豁免优惠。 财政资金直接给予要点领域和公司帮助,帮助其困难时期的现金流保持正常营业,使摩擦性失业者有适当的生活补贴和就业培训机会。
第二,金融积极补贴疫情防控,鼓励货币进入实体经济。
上半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完善结构化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创新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货币政策工具,诱惑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从总体上看,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运行平稳。
上半年货币供应合理充裕。 具体来说,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20.8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6.22万亿元。 6月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8099亿元。 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71.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8%,增长率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
鼓励货币越来越进入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必须尽量符合实体经济的诉求。 具体来说,广义货币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一致,以更好地满足经济运行维持在合理区间的需要。 货币政策角度依然稳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下半年央行可能会越来越强调“适度”两个字。 现阶段,应该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而不是在金融市场上产生泡沫。
第三,外贸部门应关注下半年可能的增长风险。
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4.24万亿元,减少3.2%。 其中,出口7.71万亿元,减少3%,进口6.53万亿元,减少3.3%。 根据我们领先6个月的中国出口增长模式,由于外部诉求小、海外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下半年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第四,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显著改善,制造业投资结构优化。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3.1%,降幅比1-5月、1-4月、1-季度、1-2月分别减少3.2%、7.2%、13.0%、21.4%,逐月缩小。 从地区来看,上半年,东部地区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0.7%,降幅比1-5月收窄3.3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投资减少11.9%,降幅减少3.2个百分点。 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1.1%和0.4%,1~5月分别减少0.9%和2.5%。 22个省(区、市)实现了正增长,比1~5月增加了8个。 从产业来看,上半年,第一产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8%,增速比1-5月加快3.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投资减少8.3%,降幅减少3.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投资减少1.0%,降幅收窄2.9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企业稳定回升,防范经济下行风险。 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比去年同期减少2.7%,降幅比1-5月收窄3.6个百分点。 部分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实现正增长,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0.8%,新闻传输业投资增长9.2%,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0.4%。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率可能很低。 一些项目可能低于融资价格,但考虑到其正外部性,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收益率具有较高水平。
房地产投资表现出韧性,制造业投资仍需提高。 根据我们房地产销售的领先指标,我们预计年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仍有韧性,其增长率的稳定对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进一步加快,比去年同期增长13.5%,增速比1-5月加快5.6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新高。 投资资金也从下跌转为持平。 另外,与投资高度相关的工程机械产品产销2万美元,上半年挖掘、挖掘机运输机械和混凝土机械产量比去年同期高速增长,显示投资有望维持回升势头。
第五,物价比较平稳,观察粮食价格和猪肉价格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cpi比去年同期上涨3.8%。 从月份来看,cpi涨幅呈前高后低趋势。 受疫情和春节因素影响,1月和2月cpi上涨较多,环比分别上涨1.4%和0.8%,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5.4%和5.2%。 随着交通物流逐渐恢复,各地担保力度加大,市场供需形势好转,从3月开始cpi连续4个月下降,同比涨幅也从3月的4.3%回落至6月的2.5%,回到“2时代”。 我们预计,在粮食危机和国内猪肉价格稳定的背景下,今年下半年中国通胀压力不大。 当然,目前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压力,国外粮食主产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也不容乐观,应密切关注粮食价格和国内猪肉价格的波动。
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期待着更大的力量
年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量发挥作用,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和减税降费落地生根。 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率出现一季度大幅下降( 3月见底),二季度持续回升,6月基本恢复常态。 从支出结构来看,地方基础设施类支出的城乡社区缓慢,6月项目施工可能受气候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将继续发力。 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支出逐渐转为负面拉动,反映出疫情冲击减弱,经济常态化。
总体来看,年上半年通常公共预算赤字20235亿元,政府性基金赤字13733亿元,合计赤字33968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1061亿元增加61%。 全年剩余赤字空之间为78290亿元,是去年同期实际赤字34280亿元的近两倍。 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随着下半年经济逐渐回升,财政收入增长率回升,财政支出将实现更快的增长。 减税效果显著,期待越来越多更有力的减税减费政策,激励实体经济。
首先,财政收入增长率放缓,疫情防控成效显现。
今年上半年,全国常规公共预算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10.8%。 其中,6月,推进复职和企业救助成效继续显现,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2%,增长率由负转为正,为年内首次月度正增长。 经济企业稳定回升,工业增加值连续第三个月增长,增值税降幅从上月的5.5%缩小到2.7%。 进口在4月、5月两位数下降后,6月转为正6.2%,带动进口环节税收由负增长正7.5%。 通常,5月底清算的上一年公司所得税,按照有关规定入库至6月初,表现为6月收入。 除公司所得税外,清算是不可比较的因素,税收收入略有增长1%。
其次,财政支出稳定,债务发行绩效显著。
1~6月累计,全国常规公共预算支出为11641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8%。 其中,中央常规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6344亿元,同比减少3.2%。 地方公共预算支出通常为100067亿元,比上年减少6.2%。
计划年新增特别债券3.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4%。 经国务院批准,前期分三批提前发放新专项债券额度2.29万亿元。 最近,第四批金额刚刚达到1.26万亿元。 今年以来,新特别债券的发行采用情况良好。
最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长平稳。
年1~6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147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 从中央和地方来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591亿元,比上年减少20%。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988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3%,其中国有土地开采权281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
年1~6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452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 从中央和地方来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630亿元,比上年减少27.9%。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支出44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9%。 其中,国有土地开采权收入相关支出28820亿元,同比减少10.7%。
岌岌可危的是需要加大科技投入
面对国外日益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建议危机重重,扩大科技投资。
具体来说,5g产业链是未来几年较为明确的区域性政策刺激方向,互联网建设将推动运营商资本支出的提高,带来通信板块的区域性投资机会。 5g应用场景、国产软件自主控制等行业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中国科技追赶的主力战场之一。 据我们推算,中国在5g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的投资在未来2-3年将累计超过万亿元。
高端制造业是一国工业部门的核心和硬实力。 在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如半导体晶片制造、激光、机器人、工程机械等领域需要抓住要点支持快速发展。
首先,经济金融问题的重点是提高实体经济投资转化率。
目前许多经济结构和金融稳定的问题,首要是实体经济投资转化率过低造成的。 货币政策宽松,但对实体经济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流动性不想进入实体经济,进入金融市场,引起资产价格泡沫。 资产价格长期泡沫,不利于存量资产稀少的低收入群体,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引起局部地区的政治不稳定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前瞻看来,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实体经济投资转化率处于较低阶段,且各国货币当局向市场注入巨大流动性,未来半年至一年会不会引发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取决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到达了多少实体经济,进入了实体经济的再生产和再循环过程。 目前,根据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转化率水平,我们认为资金积极进入实体经济的比例并不大,大部分领域的收益率仍不诱人,资金首次进入资产行业的概率更大,全球缓慢的普遍通胀压力不会失控。
扩大科学技术投资是实现实体经济投资转化率提高的关键。 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首要来源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法的改进。 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 前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在经济潜在增速下降的阶段,面对诸多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不产生中等收入陷阱、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风险,核心措施将持续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发挥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而且科技进步具有一定的准公共品优势,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民间投资科技研发失败的概率很大。 日本半导体领域的兴衰史表明,半导体进口替代需要加强产业链之间的有机合作,并且国家意志需要在领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研发支持和金融支持,拉动商业模式、下游应用的新兴趋势,实现持续增长。
其次,用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科技投入。
在海外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日益紧张、海外关系繁多、背景复杂的情况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可以发挥短期触底的宏观经济作用。 短期的政策目标,再加上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想法,有助于将危机变为危机,短期为长,可以将刺激变为快速发展,将危险变为机遇。
财政政策应发挥总量和结构特点,继续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 第一,建议在增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对基础科学、高端制造业的财政支持。 第二,对初创科技公司给予更大的税收优惠,提供充分的科技进步奖励和便利第三,对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的初期效益给予更有力的减税政策第四,高等教育包括基础科学科目,财政在教育资金安排上更明显侧重支持,
货币政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基于总量的,但近年来总量和结构性措施很多,支援科技公司的效果也很明显。 调节短期经济增长的总量货币政策是: (1)短期货币政策放松的必要性依然存在。 为了为中长期科技进步和社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稳定的形势,年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可能还会保持稳健、适度宽松。 (2)央行通过直接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的方法对实体经济进行结构性支持。 此次疫情期间央行直接向短期困难的实体经济公司补充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保障了短期经济特别是重要行业公司的正常运行。 央行基础货币投入机制的改善应具有中国特色,审时度势,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
认为货币理论的迅速发展源于实践,货币政策将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建议,第一,增加货币资金的专项安排,更有力地支持科技进步研究和投资。 二是设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科技公司融资促进专项基金,由央行直接提供价格低廉的资金和时间较长的信用期安排,降低科技型公司融资难度。 第三,对科技公司的海外并购提供充分的海外金融支持,重点对核心技术行业进行支持。
具体来说,金融市场改革对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如科创板设立、注册制改革、新股持续常态化发行、以及新三板增量改革政策宣布预期增强,实体经济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融资获取感明显增强。 金融市场对科技型公司融资功能的推动作用,将在未来阶段加速我国科技实力的壮大。 更多的公司和科研人员将得到充分的激励。
中国未来科技创新、医疗健康、日用支出等结构性机会比较显著。 在激烈的产业升级和成本升级的大背景下,历史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也是大势所趋。
(作者:闫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陈杰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标题:财讯:政策仍需发力 加快结构性改革
地址:http://www.7u0.cn/jjxw/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