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9字,读完约4分钟
在山东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对面,有一座海拔115米的山。 码头建设期间,为了整体规划,“连钢创新团队”多次站在山顶,俯瞰海岸。 张连钢在这里认为:“三期工程全部建成,自动化码头有2088米长。”
目前,“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从最初的8人迅速发展到100人。 奔跑的agv、奔跑的轨道吊、高耸的桥吊……码头上刻着“连钢创新团队”实践新时期“振超精神”的足迹。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向车走哪条路线好呢? 什么时候转弯? 轨道吊装应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的什么位置? 抓住集装箱如何准确识别方位? ……这些问题,以前必须依靠人来规划,但在山东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都交给了自动化码头工艺管理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 从“汗经济”走向“智慧高地”的背景下,有一代港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难、不怕困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的李永翠清楚地记得年初,桥吊双车的平台访问逻辑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大家分解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根本原因。
去现场看看。 李永翠克服了“恐高症”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的桥吊梁,和组员连续注意两个小时,在完善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处理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多跑现场,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 这也是张连钢组长经常对我们说的话。 ”。 李永翠说。
扎根于生产第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工艺管理系统,使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 从开港工作到现在,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00多个,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企业争夺停靠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的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众多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型机械”。 其创始人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领导,张连钢忘记了医生所有“不能熬夜,不能疲劳”的指示。 党员干部必须冲锋陷阵,他让整个队伍如火如荼地燃烧自己,奋斗前进。
在全自动化船坞中,团队合作特别重要,谁都不会懈怠。
8月26日清晨,记者会见了山东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水门口冷库经理管廷敬。 年3月15日,成功测试了全自动化码头第一期工程第一艘船。 在第一次船测试之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最后一面。 说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睛。
徐永宁负责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 决定了时期,妻子诊断为癌症。 妻子去世后,不善于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商和同事一起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生数据中心和神经互联网系统。 项目成功的瞬间,徐永宁一个人望着大海,泪流满面。
对码头的支付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 山东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很痛苦。 员工应该照顾,家庭也应该照顾。 但是,团队中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体的原因而推迟了整个项目。 各自咬紧牙关跨越,最终实现全港的梦想”。
将“不可能”改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天生就拥有创新基因,“创新让我开心”“记录用来打破”“只有做才能成为一流,争第一”……采访中,小组成员
他们朝着难题喊道。 在60米×430米的场地上,将高低差控制在正负2.5毫米以内,处理了“码头的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性课题。
他们和时间竞争。 16002米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成,1440级箱角梁工程提前20天竣工,15762米钢体轨道提前15天铺设完成。
他们克服了困难。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吊在轨道上,350个接口在72小时内完成,小组成员3天3夜没有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很多我熟悉的面孔。 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以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给山东港的青岛港带来了卓越的变革。 “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现在的山东港·青岛港,是工业网络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的身影。 自动化的桥吊在港口空划过,美丽的弧线划过海雾,一个集装箱精确高效,箱子从箱子上掉了下来。 这个新的自动化码头,渐渐拉长了身影,驶向深海。 (赵琳) (完)
标题:财讯:青岛港“连钢革新团队”: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
地址:http://www.7u0.cn/jjxw/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