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5字,读完约3分钟
青岛新闻网社北京9月16日电题:北京马拉松为什么能成为国马? 采访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楠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汪涌、吴俊宽
9月16日上午,3万多名赛跑选手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唱国歌后,举行了年的北京马拉松。 这也是这场比赛连续举行的第38届。 北京马拉松作为国内第一个城市马拉松,见证了中国马拉松从开始到繁荣的历史进程。 这场高水平的比赛被马拉松爱好者们誉为中国的国家马拉松。
赛前,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王楠接受青岛新闻网社记者采访,解读北京马拉松发展背后的故事。
从 人报名到现在的11万人很难报名
王楠说,改革开放初期,只有86人参加的比赛破土而出。 这是第一次北京马拉松。 这场比赛的成功为国内外体育交流提供了新的窗口,也启蒙了中青对全民健身的认识。
王楠像数家珍一样盘点北京马拉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得到国际田联的批准,成为我国田径协会举办的第一次城市马拉松大赛。
1989年,女子马拉松首次成立,有19名女选手参加,前10名中有6名中国选手,最高成绩为2小时31分32秒。
1998年,开放中青选手报名,增设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迷你马拉松项目,创造了万人马拉松。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随着北京马拉松运动日益成熟,在国内外的影响大大增加,比赛经国际田联批准正式获得国际田联金标赛称号,加上中国田径协会金标赛称号,北马成为双金赛。
年,成立于30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正式与国际接轨,并更名为北京马拉松。
年,为所有参加全程马拉松的选手提供了感应计时服务,实现了网络计时。 埃塞俄比亚男运动员老虎·瓦德·贝尔以2小时7分16秒的成绩打破了尘封27年的比赛记录。
年,首次增加了选手预报名环节,进入抽奖时代。
年,取消半程马拉松项目,只设全程马拉松,为国内首个纯全马比赛。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北京马拉松已经成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结合的典范,并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更多的世界各地选手参加,一年一度的比赛是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
国马的构建依靠文化融合和精细化运营
北马迅速发展成为高水平竞争、全民健身、公益、博览会一体内涵丰富的赛事企业品牌,从曾经的无人赞助、引人赞助成为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马拉松比赛之一,从粗放的运营管理方法到细节极致的精细化运营新时代。
据王楠介绍,北京马拉松成长为国马,经过纯粹的体育赛事,迅速发展成与首都城市文化魅力相融合的过程,加上国际标准的引入,这场赛事很有吸引力。
标题:“北京马拉松为何能成为“国马”?”
地址:http://www.7u0.cn/zqtyzx/13678.html